AMZ123获悉,近日,TikTok近期与亚马逊达成合作,在其广告平台中正式整合“Buy with Prime”结账系统,使用户无需跳转至外部网站,即可在TikTok应用内直接完成购物。
该系统适用于已在其官网配置Amazon Buy with Prime或多渠道配送(MCF)服务的卖家,并要求其拥有活跃的TikTok广告账户。TikTok广告可直接展示Prime品牌标识和实时配送时效,并以“立即购买”为号召性用语引导用户进入卖家官网页面完成交易。对于商品目录广告,目前仅支持静态图片轮播形式,不支持自动生成的视频格式。
在技术层面,该整合基于亚马逊的MCF“快速徽章”体系,支持跨平台实时显示物流预估时间,包括Google购物广告、TikTok广告及商品详情页。产品目录同步在TikTok商业中心与亚马逊系统之间建立,初次设定需24至48小时,后续则自动更新,以确保库存和定价信息准确一致。卖家可基于不同广告目标与受众同时运行多个广告活动,充分结合TikTok的受众定向能力与亚马逊的支付与配送基础设施。
此次整合旨在解决亚马逊在社交电商领域的长期挑战。其此前推出的Amazon Inspire并未获得用户广泛认可,Amazon Live直播也远不及竞争平台活跃。相比于在自身平台开发内容功能,亚马逊此次选择依托TikTok已有的社交发现环境,进入内容驱动的电商环节。
业内观察指出,TikTok Shop已展现出强劲的社交电商能力,品牌单场直播的营收可达4万至5万美元。通过Buy with Prime功能,亚马逊得以借助TikTok引流,并以其成熟的支付与履约体系支持交易后端流程。这一策略将传统“先上亚马逊再拓展其他渠道”的电商路径转变为“先发TikTok再用亚马逊履约”,尤其适用于具有短视频传播潜力的商品,利于创作者变现。
在履约方式选择方面,TikTok Shop卖家对使用TikTok官方的TTF服务与亚马逊MCF服务意见不一。Reddit社区中,部分卖家推荐使用TikTok Fulfillment(FBT),认为其能减少包裹丢失和错误追踪带来的违规点数风险,且TikTok更倾向于2天履约服务水平,MCF在此方面存在劣势。然而也有卖家采用两者并行策略,以FBT为主,MCF为辅,前者享有违规保护但产能有限,后者则在供货稳定性上表现较优。
此次整合提供了跳过TikTok履约系统的新路径,用户可在TikTok中发现商品,并通过亚马逊系统完成购买,从而避开TikTok Shop在履约与政策上的复杂性。
然而,TikTok与亚马逊的联动也带来了跨平台归因问题。分析指出,若品牌无法追踪广告展示与最终交易之间的路径,可能会误判投资回报率。尤其在TikTok平台触达、亚马逊系统结账的场景下,传统的“最后点击”归因模型难以反映广告实际效果,品牌需建立更精细的归因模型,识别转化路径上的多个触点。此外,TikTok自身的广告算法也可能因交易环节转移至亚马逊而丧失对转化数据的可视性,影响广告优化能力。
在数据隐私方面,该系统需在TikTok与亚马逊之间共享用户识别、交易与商品数据。尽管具体的数据处理流程尚未披露,但在TikTok禁令风险、亚马逊面临广告与电商审查背景下,该类数据交换可能引发更多监管关注。卖家在接入此系统时需评估其数据合规性与处理地点,确保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对内容创作者而言,此举带来全新变现机会。创作者可在内容中展示产品,观众则可在应用内通过Buy with Prime完成购买。该分工强化了TikTok在内容发现与用户互动中的地位,由亚马逊接手交易与配送环节,避免创作者为导流至外部网站或处理复杂结账而流失用户。
未来广告策略将需围绕跨平台路径进行调整,例如将TikTok的浏览量、完播率作为Amazon转化率的前置指标,推动两平台在数据层面的整合。
分析预计,类似的整合趋势将出现在更多社交平台与电商平台之间,广告投放策略也将从“单平台运营”向“多平台协同”转变。
作者✎ Summer/AMZ123
声明:此文章版权归AMZ123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 amz123happy